特朗普关税倒计时引发全球紧张:美日贸易谈判陷僵局,欧美分歧加剧,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冲击
【2025年7月2日 综合报道】随着美国政府“对等关税”90天暂停期将于7月9日正式到期,特朗普政府正加紧向各主要贸易伙伴施压,推动达成符合美方利益的双边协议。在这一背景下,美日、美欧及美印贸易谈判均陷入复杂博弈,全球贸易体系再度面临动荡风险。
美日分歧加剧:农业与汽车成焦点,日本拒绝“以农换关”
6月30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批评日本“不进口美国大米”,并指责日美汽车贸易“不公平”,威胁征收高达25%的进口关税。然而,根据美方数据,日本过去一年已从美国进口近3亿美元大米,特朗普的说法被多家媒体驳斥为“事实错误”。
日本政府迅速作出回应。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和首席贸易谈判代表赤泽亮正均明确表示,日本不会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达成协议。分析人士指出,随着7月20日日本参议院选举临近,自民党不愿在关键票仓农业问题上做出妥协。
此外,日本坚持要求美方取消对汽车及零部件的关税,而美国则以重振本土制造业为由加以拒绝。日本媒体报道,受谈判进展迟缓影响,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寻求转型以降低对出口依赖,产业链调整压力上升。
欧美谈判前景扑朔迷离:汽车关税成红线,四种结局并存
据彭博社援引欧盟消息人士称,欧方愿接受对多数出口商品征收统一10%关税的安排,但强烈反对对汽车加征25%高税率。欧盟坚持药品、半导体与航空产品等关键产业应获较低税率或豁免。
谈判期限将于下周截止,四种结果正在显现:
达成双方都可接受的妥协协议;
美方单方面提出欧盟难以接受的方案;
暂时延长谈判期限;
谈判破裂,关税全面启动,引发欧盟反制。
欧盟外交官强调,汽车产业是“不可逾越的红线”,而特朗普政府则将汽车列为贸易逆差的核心战场,双方在核心利益上依然分歧严重。
印度成潜在突破口,但协议仍属初步阶段
《金融时报》报道称,印度可能在未来数日内宣布与美国达成一项临时性贸易协议。该协议有望规避农业与乳制品领域的敏感问题,同时通过增加液化天然气进口与关税减让,平衡美印贸易顺差。
尽管如此,美国“政治新闻网”称,相关协议或仅为美印长期谈判的“第一阶段”,全面协议仍需至少一年时间。印度财政部长西塔拉曼强调,农业将是谈判中不可逾越的“红线”。
多国忧虑特朗普“以关施压”策略损害全球经济稳定
随着美国逐步接近“加征关税”的执行节点,来自欧亚各国的批评声不断升温。专家担忧,美国试图以“关税大棒”迫使对手让步的策略,忽视了贸易伙伴国内的政治考量,反而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经济不稳定。
据《纽约时报》报道,即便达成协议,特朗普政府仍可能选择保留高额关税,这使谈判缺乏信任基础。而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一位嘉宾则直言,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“荒谬且行不通”,只会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恐慌。
关税政策真的促使美企回流了吗?数据说未必
特朗普政府曾宣称高关税将迫使企业回流美国本土,重振制造业。然而据CNBC调查,约三分之二的美国企业表示,国内建厂成本至少翻倍,不具备可行性;多数企业更倾向转移至其他关税较低国家,如越南或墨西哥。
《今日美国报》指出,美国现行的关税政策在全球制造业重组中并未取得显著成果,反而加剧企业经营压力。